首页 /  茶叶新闻 /  三峡“屈乡茶”的生态征程(图)

三峡“屈乡茶”的生态征程(图)

三峡晚报讯 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黄善君/图文
阅读

提示

7月15日记者在秭归县农业局采访时获悉:截至2015年,秭归县茶叶面积突破了10万亩大关,实现了自2007年以来,7年每年以1万亩的速度递增的态势,为推进秭归县的2果2叶发展夯实了根基。无独有偶,这是不是宜昌三峡茶叶公司在秭归县成立8年来引领茶叶产业发展的结果?还是一种机缘的吻合?

那么,秭归县在7年内发展茶叶7万亩,与宜昌三峡茶叶公司在8年来为秭归县茶叶发展提供了4亿株优质茶苗,建成了1000亩的茶叶示范基地,在6个乡镇建起了7个茶叶加工厂有没有关联呢?

秭归茶高调打出了三峡牌

三峡区域一直是优质茶产区,而秭归县属于早茶产区,丝绵茶茶区,是正宗的三峡茶带。但是秭归县在三峡区域因为注重茶叶品牌推广的时间并不长,而在打造品牌时,注册三峡牌也遭遇了限制,三峡茶叶打三峡牌的梦想就此破灭。

2007年,土生土长的秭归人傅金龙在从事其它产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后,发现秭归茶的商品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昔日的邻居和至亲们卖茶跟卖粮食的价格差不多。茶叶产业的发展很是尴尬,面对这些不正常现象,傅金龙拿出了全部积蓄,也变卖了部分产业决定在秭归县发展茶叶。

说实在的傅金龙早期对茶叶是个门外汉,对白酒业、广告业可谓是“一本经典”。傅金龙对他的茶叶产业可是思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既然商标注册“三峡”牌几乎不可能,那么就将公司名称定为三峡吧。这个考虑重点是凸显茶叶的区域特性,秭归处于三峡坝头库首,命名为三峡最为精准。于是宜昌三峡茶叶有限公司就这样诞生了。

据了解,三峡茶叶公司是湖北省唯一在茶叶领域打出三峡牌的企业,更是三峡地区唯一一个以三峡的名义注册的茶叶公司。就是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茶叶公司在6年时间内就获得了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将这个趋之若鹜的殊荣收入囊中。

让沉淀的“屈乡”重出江湖

2007年宜昌三峡茶叶有限公司在秭归县成立后,替代了原移民茶厂。移民茶厂是一个与移民配套的事业单位,这个重点以培训移民的基地,正式成为了三峡茶叶公司的总部。“屈乡”牌是移民茶厂的老品牌,但是由于原移民茶厂的主要任务是培训移民,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基本没有做品牌推广。所以这个屈原文化十足的“屈乡”品牌在外界鲜为人知,只是有少数本土人在礼尚往来中当做馈赠的礼品而已。

宜昌三峡茶叶公司成立后,企业发起人傅金龙出任总经理。他毫不吝啬,挥金如土推广“屈乡”品牌。屈乡,顾名思义就是屈原的故乡,自然明晰了秭归概念。只有品牌有了影响力,市场范围才能扩大,而销售市场扩大了就能加速全县的茶叶产业的发展。这是连锁效应,傅金龙深知这个道理。

傅金龙在成立三峡茶叶公司时就无数次在全市的茶叶大乡——邓村考察。当他得知邓村乡的茶叶面积在2008年就是8万亩,比秭归县还多时就更坚定了发展秭归茶的信心。从2007年到2015年,三峡茶叶公司先后投入了近1000万元资金推广“屈乡”茶,参加了全国大小各种农博会等活动近100场,吆喝叫卖秭归茶,为秭归茶叶的发展赢得了底气与声誉。“屈乡”牌获得宜昌十大名茶仅仅花了4年时间,获得“湖北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仅仅花了6年时间,“屈乡丝绵茶”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花了7年时间。

4亿株苗木和新增的7万亩茶园

宜昌三峡茶叶有限公司成立后就肩负了茶叶发展的使命,2007年秭归县的茶叶面积仅3.7万亩,一个县的茶叶面积不及一个乡镇。因为茶叶面积小,零星分散,全县缺乏茶叶大牌的影响。因此茶叶含金量不高,全县的农民对种茶的积极性用味同嚼蜡,没有感觉来形容并不为过。

从2007年三峡茶叶公司成立后,秭归县也看到了茶叶产业的曙光。秭归县因为是三峡坝区,更是库区,生态保护,大造绿色为库区固沙保土、维护生态植被是最大的使命。因此,发展也必须保持生态基调。

秭归县开始了茶叶发展的征程,但是茶叶苗圃是茶叶发展的基础,如何发展茶叶育苗?发展什么茶叶品种?秭归县将这个重任交给了三峡茶叶公司。2008年-2010年三峡茶叶公司先后在沙镇溪镇倒座铺村连续3年以300亩-500亩以上的速度发展宜昌大叶种苗圃;2010-2013年在屈原镇仙女坪村、水田坝乡红旗茶厂发展100-300亩的苗圃基地;2014年在梅家河乡下里坪村发展了200亩的苗圃;2015年在茅坪镇建东村、溪沟坪村发展300亩以上的茶苗基地……近8年来宜昌三峡茶叶有限公司在全县育苗2800多亩,育苗4.2亿株,政府通过招标采购,免费将这些茶叶苗木提供了村民发展茶叶,宜昌大叶种占90%,宜红早占10%。全县在7年时间发展茶叶达到了6.3万亩,年均发展速度达到了1万亩。

为秭归县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找到了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让茶叶成了金钥匙,生态有了安全锁。

1000亩茶叶基地成了示范的T台

宜昌三峡茶叶公司不仅仅停留在生产优质茶叶苗木那么简单,基地怎么发展?谁的基地是样板?茶叶发展了将来卖给谁?三峡茶叶公司是不是一个过客?会不会昙花一现做出一些“坑爹”的事?现实主义的农民考虑事情的思维可谓缜密,摆出了对产业发展满脸的忧虑。

为了打消农民发展茶叶的顾虑,三峡茶叶公司千方百计投资建立属于自己的基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茶厂,让示范成为核心动力,让村民看到企业把根留住的决心,告诉农民怎么办,不如做给农民看。三峡茶叶公司先后在泄滩乡徐家村建起了126亩的高山乌龙茶基地,覆盖了1500亩高山五龙茶园;在茅坪镇建东村、欲品思基地建起了自有早茶基地150亩,覆盖全镇基地2.5万亩亩;在水田坝乡红旗茶厂建立自有基地500亩,覆盖全乡1万亩茶园;在九畹溪镇峡口村、界垭村采取合股方式建立基地760亩,成立了丝绵茶基地;在郭家坝镇王家岭村采取合作联盟的方式,建立基地300亩形成了年前茶。千亩基地的建成锁住了全县农民的信心,不仅成为了基地示范的T台,更成为了三峡茶叶永久根植秭归的决心,从而激发了全县茶叶产业的凝聚力。

亿元巨资投向加工领域化解卖茶难

宜昌三峡茶叶公司先后投资亿元资金采取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投资建成和网罗了7个标准化的大型茶叶加工厂,有效地缓解了秭归县茶叶的加工难题和卖茶难。据悉,秭归县的茶叶加工厂已多达100多家,但大多是小作坊式的,加工机械落后、制茶技术不高、吞吐数量有限,成了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宜昌三峡茶叶公司先后投资近1亿元采取合作社的运作模式,网罗7个大型茶叶加工厂,让秭归茶叶加工驶向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主要功能是,投资在茅坪镇3000多平米的早茶、红茶加工厂;投资在水田坝乡2000平米的优质绿茶加工厂;投资在泄滩乡3000平米的乌龙茶加工厂;投资在九畹溪镇界垭村建成的丝绵茶加工厂;投资在郭家坝镇的王家岭特早茶加工厂。这些加工厂的诞生让茶农的茶叶有地方加工、有地方销售,彻底解决了秭归茶叶加工厂家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低下等问题。解决了加工难、销售难的历史。

水田坝乡原来鲜叶最高收购价20元每公斤,上升到现在的90元每公斤。丝绵茶最高收购价达到了220元每公斤。茅坪镇茶叶收入由2000元每亩上升到了7000元每亩。秭归县正处于茶叶发展旺盛期,茶叶幼林多,收入存在断档期,三峡茶叶公司大力推广“茶叶—菊花、茶叶—西瓜、茶叶—草莓”兼作等多种模式,弥补了茶叶丰产期来临之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