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叶新闻 /  树牢“两个共识” 重塑普洱茶产业

树牢“两个共识” 重塑普洱茶产业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为全国茶产业发展壮大提出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聚焦茶叶等特色产业,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乡村振兴示范园等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鲜花、普洱茶等要素交易中心”“推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全省茶产业发展明确了具体要求,提供了强大保障。

茶产业作为普洱市的第一支柱产业,是打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关键,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我市茶产业发展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什么、存在的关键核心问题有哪些、未来的发展路径在哪里?这是“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的思考必答题,更是“新征程上的普洱实践”的前行必经路。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全市茶产业发展系列会议精神,学习和借鉴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普洱市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11月14日至16日,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和茶业企业的代表,先后到福建省宁德市、武夷山市、福州市考察茶产业发展。

福建是全国重要产茶区,产茶历史悠久,茶类多样,茶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着力绿色发展,积极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福建省茶产业得到了稳步快速发展。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能够给我们提供诸多启示——

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贵在顶层设计,精准施策。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九条措施》《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为福建省茶产业快速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把茶产业做大做强,重在企业引领,规范管理。以武夷星茶叶公司为例,公司通过成立茶叶合作社,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合作社、合同协议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户“种有机茶、走富裕路、建新农村”,在当地建成茶叶生产基地2万亩,对茶农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与集中加工,促进农民增收达3亿元。在技术创新上,成立了福建武夷岩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种质资源、机械化采摘、武夷岩茶自动化精制生产线研制。在生产管理上,坚持“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跟踪,高标准、严管理,人人关注质量”,实现了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武夷星公司的“大红袍”产品在武夷山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3.7%,在武夷岩茶市场占有率达到37%以上,税收占当地茶产业税收总额的80%左右,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胜在品牌营销、市场开拓。福建省积极推进茶叶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茶叶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比如,为了凸显千年茶树“大红袍”的品牌资源优势,武夷山市将“大红袍”资源进行整合,对外大力宣传推介“大红袍”品牌,从而将品牌放大做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效益优势、品牌优势。

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巧在文化挖掘,彰显特色。福建省倡导茶文化,提倡茶道、茶艺表演活动,将各种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乌龙茶独特的品饮方式。将茶与旅游结合,借助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平台,主打茶旅游品牌,茶在山中,山中有茶,实现山与茶的有机融合以及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促进,6株有千年树龄的“大红袍”古茶树更是成为武夷山景区的一个著名景点。

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强在科技蓄能,制度灵活。一是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实现“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2021年7月,福建省科技厅授牌成立了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武夷山),组建了产业服务团队12支,有60多位专家担任各级科技特派员,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26位。推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建立了“茶生态医院”,面向安溪产茶区企业和茶农提供常态化技术服务。二是在创业服务实践中形成“科技+龙头+基地”“科技+协会”“龙头企业+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拓展传统农技推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2月2日晚,市委、市政府召开茶产业发展专题会,深刻分析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茶企体量小、分布散、品牌引领力不足,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牢树立普洱茶是普洱市第一支柱产业和举全市之力打造普洱茶产业这“两个共识”,推动战略重组、市场重构、产业重塑,用实际行动做大做强做优普洱茶产业。这不是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召开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会议,在此前后,关于茶产业发展的众多决策部署、举措行动有序有力推出,在全市吹响了重新认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响亮号角,掀起了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普洱市茶咖发展中心主任张天梅介绍,2020年,全市共有各类茶园面积304万亩,其中,现代茶园面积167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9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18万亩(保护、禁采)。获有机认证企业、面积和证书数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茶叶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293亿元,其中一产59.2亿元、二产105亿元、三产128.8亿元。茶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7.5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16%。全市茶企业978户,其中规上茶企业16户,茶叶初制所2306个,精制率64.8%。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3个。全部村民委员会和79%农户种茶,茶农来自茶叶的人均纯收入4624元,2020年茶产业上缴税收1.03亿元。2021年三季度,全市茶产业整体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目前现代茶园面积175万亩,同比增长4.94%;毛茶产量10.78万吨,同比增长14.51%。综合产值246.85亿元,同比增长30.17%。毛茶均价50.67元/公斤,同比增长8.9%;毛茶平均单产65.94公斤/亩,同比增长9.61%。茶企纳税8575.88万元,同比增长48.06%。有茶企978户,规上企业15户,获食品生产许可证(SC)355户,初制所2306个,茶产业从业人员近1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