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茶酒论》[注1],日本有《酒茶论》。我国的茶酒论在敦煌石窟发现,是收藏于佛国国立图书馆,编号第二七一八的文献,乡贡进士王敷所撰。王敷时代不明,但根据茶酒论的内文,学者们推论大概是唐朝天宝元年(七四二)以后的作品。日本的酒茶论是乙津寺沙门兰叔写于天正四年(一五七六)。所以会有这两篇文章出现,大概可以推论饮茶的普遍性已达到足以和酒相抗衡的地步。茶酒论写在饮茶盛行的中唐以后晚唐初期,也就是茶神陆羽(七三三~八○四)活跃的时代,根据《茶经.六之饮》所记,已经达到「比屋之饮」的程度。兰叔《茶酒论》的时代是集茶道之大成的千利休的时代(一五二二~一五九一),北野大茶会席开八百,饮茶之风盛极一时。这两篇文章虽然相差八百多年,但著作的时代背景都有相同的地方。
酒茶论作者兰叔,讳玄秀,美浓的禅僧,接受织田信长的皈依,是中兴乙津寺第一世禅僧孤岫宗俊的法嗣。酒茶论以汉文写成,将茶和酒拟人化了,好象一篇话剧。引用唐朝诗人施肩吾的诗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将剧中的主角取名为涤烦子和忘忧君,展开了一番茶酒的论战。其结构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爱酒的忘忧君和嗜茶的涤烦子各据一方,夸其所好,一人赞扬酒功,一人称颂茶德,互论优劣,相持不下,终于有个好事的闲人出来调停。认为「酒之德以不可尽,茶之德以不可极,吾能饮酒,又能吃茶。」并且唱了一首歌︰
松上云闲花上霞,翁翁相对斗豪奢。
吾言天下两尤物,酒亦酒哉茶亦茶。
总算摆成平手。文中引用了很多禅门的公案,在唇枪舌战之中弥漫着轻妙的禅味,又列举了我国古来经书中的典故,在这短短的两千多字的论文中,充分显示出兰叔在汉文学上的功力。
涤烦子一共举了九个禅门吃茶的公案来驳斥忘忧君的︰「如来藏中,酒之德惟伙,未闻有茶之德。」兹摘录如下︰
一、七佛师文殊大士于五台山与无着吃茶。
二、风穴赏茶匡三巡礼度。
三、沩山摘茶知体用。
四、赵师吃茶保七百甲子。
五、香严点茶原好梦。
六、南泉同鲁祖、归宗、杉山吃茶。
七、洞山为雪峰、岩头、钦山行茶。
八、夹山篮中之一瓯。
九、投子饭后三碗。
这九个公案都相当活泼有趣,饶富禅味,在此简单介绍如下︰
一、文殊与无着吃茶︰
唐杭州无着禅师,名文喜,七岁出家,宣宗初年,往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且看以下一段对白︰翁(文殊所化)曰︰「近自何来?」师(无着)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师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师曰︰「或三百,或五百。」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师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翁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师曰︰「无。」翁曰︰「寻常将什么吃茶?」师无对。……师辞退。翁令童子相送,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师应诺。童曰︰「是多少?」师复问曰︰「此为何处?」童曰︰「此金刚窟般若寺也。」师凄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
这是很奇怪的公案,茶产于南方,南方人须臾不离茶,如何要问?无着为何又回答没有?玻璃盏是一种象征?代表佛法吗?南方已经佛法大行,一花开五叶的时代,有无之间作何计较?前三三,后三三,到底是多少?是九吗?文殊化了个虚无寺,有一搭没一搭的胡扯一通,走了人,片瓦也不存,这么个寺庙会有多少众?
二、风穴赏茶匡三巡礼度︰
风穴就是唐朝风穴寺的延沼禅师(八九六~九七三),余杭人,南院慧颙的法嗣。风穴赏茶订「三巡」的礼法不详出处,但是在《五灯会元.卷八》万安清运禅师条有──曰︰「忽遇上客来,将何祇待?」师曰︰「饭后三巡茶。」三巡大概是奉茶三次的意思。
三、沩山摘茶知体用︰
沩山是唐朝潭州大沩山同庆寺的灵佑禅师(七七○~八五三),百丈怀海的法嗣,和门下仰山慧寂被称为沩仰宗之祖。沩山摘茶知体用,《景德传灯录》、《禅林类聚》、《五灯会元》均有记载──普请摘茶,师谓仰山曰︰「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仰山撼茶树,师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山云︰「未审和尚如何?」师良久。仰山云︰「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师云︰「放子二十棒。」
四、赵师吃茶保七百甲子︰
赵师就是赵州从谂(七七八~八九七),南泉普愿的法嗣。赵州活了一百二十岁,所以说七百甲子(一甲子有六十天)。关于赵州吃茶去的公案几乎禅宗的书都会带上一笔──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赵州和陆羽是同时代的人,那时禅门吃茶可说是平常事,在禅宗的典籍里处处可见。除了赵州这个平常问喏「有到、没到,疑有玄机」的通通是「吃茶去」之外,心中不爽拿着茶瓶、茶盏到人家门口摔者有之。空谈不合祖翁本来就说是︰「吃茶说话往往唤作茶话在。」者有之。值得一谈就说︰「且坐吃茶。」者恒见之。泡茶者打翻茶壶叫做「事官千日,失在一朝。」者有之。「无可如何」也「吃茶去」「不涉公私,如何言论?」也「吃茶去」结束话题,无话可说也是「吃茶去」。「吃茶去」可挡一切问题,可免转坏和尚的脑袋瓜──曰︰「如何是顺俗违真?」师曰︰「吃茶去。」问︰「如何是然灯前?」师曰︰「然灯后。」曰︰「如何是然灯后?」师曰︰「然灯前。」曰︰「如何是正然灯?」师曰︰「吃茶去。」闭门谢客就说「请和尚库下吃茶。」探明虚实比画一番总算可以「点茶来,元来是屋里人。」回答不出赖说「别点茶来。」不想多说就称「相唤吃碗茶汤,亦无祖师妙诀。」和尚家风是「午后炉煎北苑茶。」十二时中之趣向除了「着衣吃饭」就是「斋余更请一瓯茶。」如此「吃茶去」泛滥,所以到了最后才会打「茶禁官司」,才会有「为住持体例,与诸人议定,更不下山,不赴斋,不发化主。唯将本院庄课一岁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曰取一分用之,更不随人添减,可以备饭则做饭,做饭不足则做粥,做粥不足则做米汤。新到相见,茶汤而已,更不煎点,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务要省缘,专一办道。」古佛如斯,阿弥陀佛,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清算茶帐,真不容易。
五、香严点茶原好梦︰
香严就是唐朝邓州香严山的智闲禅师,沩山灵佑的法嗣。原梦就是解梦的意思。事情是这样子的──师睡次,仰山问讯,师便回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师起曰︰「我适来得一梦,你试为我原看。」仰取一盆水,与师洗面。少顷,香严亦来问讯。师曰︰「我适来得一梦,寂子为我原了,汝更与我原看。」严乃点一碗茶来。师曰︰「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仰山就是袁州仰山慧寂禅师,沩山的法嗣。鹙子就是释迦的弟子舍利弗。看样子当师父还是好处多多,只管打水洗脸点茶来,看你赖床还不赖。
六、南泉同鲁祖、归宗、杉山吃茶︰
南泉是唐池州南泉山的普愿禅师(七四八~八三四)。鲁祖池州鲁祖山的宝云禅师。归宗、庐山归宗寺的智常禅师。杉山,池州杉山的智坚禅师,都是马祖道一的法嗣。那一天吃茶是这么回事──南泉愿禅师同鲁祖、归宗.杉山吃茶次,鲁祖提起茶盏曰︰「世界成时便有这个么?」师曰︰「今人秖识这个不识世界。」宗曰︰「是。」师曰︰「师兄莫同此见么?」宗却拈盏曰︰「世界未成时向得道么?」师作掌势。宗以面作承掌势。
吃茶居然吃成这样子,可真是「吃茶说话往往唤作茶话在。」了。
七、洞山为雪峰、岩头、钦山行茶︰
洞山是唐朝筠州洞山的良价禅师(八○七~八六九),潭州云严昙成的法嗣。雪峰是福州雪峰的义存禅师(八二二~九○八),岩头是鄂州岩头的全豁禅师(八二六~八八七)两人同为德山宣鉴的法嗣。钦山是澧州钦山的文邃禅师,洞山的法嗣。关于这一则茶话如下──师与岩头、雪峰坐次,洞山行茶来,师乃闭眼。洞曰︰「甚么处去来?」曰︰「入定来。」洞曰︰「定本无门,从何而入?」
师父来行茶,徒弟居然闭眼,还要入定,真是从何说起?
八、夹山篮中之一瓯︰
夹山是唐朝澧州夹山的善会禅师(八○四~八八一)》船子德诚的法嗣。这一则公案出自《五灯会元.卷十三》杭州佛曰禅师条──夹山会禅师一曰普请,维那令师送茶。师曰︰「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那曰︰「奉和尚处分。」师曰︰「和尚尊命即得。」乃将茶去作务处,摇茶瓯作声。山回顾,师曰︰「酽茶三五碗,意在镢头边。」山曰︰「瓶有倾茶势,篮中几个瓯?」师曰︰「瓶有倾茶势,篮中无一瓯。」便行茶,时众皆举目。师曰︰「大众鹤望,请师一言。」山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师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山曰︰「大众有人也。归去来,归去来。」遂住普请。
九、投子饭后三碗︰
投子就是唐朝舒州投子山的大同禅师(八一九~九一四)终南山翠微无学的法嗣。投子饭后三碗出处不详,但是「饭后三碗」这个茶典出在《五灯会元.卷九》资福如宝禅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