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文化 /  茶与文学 /  且说茶味浓淡似人生

且说茶味浓淡似人生

茶这颗大树在华夏已扎根几千年,茶圣陆羽在《茶经》开篇言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此处讲的“嘉者”,佳意是也!纵观中国横亘悠久的历史,茶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茶文化隽永而深沉,蕴含着中国人在道德、伦理、艺术、宗教诸方面的人文理念; 茶虽生长在我国南方,但饮茶遍及神州,茶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作中国人的“国饮”:无论高贵华丽的殿堂,还是寻常百姓家,茶都是无可取代的礼敬、待客之物。“洋饮料包装是好,味道也别致,但茶味更浓”(茅盾);人们饮茶不单是为了解渴,它与精神契合,已经升华为对某种境界的追求。当你在喧闹的市区独坐窗前品茗,顿觉纷乱的心绪有了一个栖息之所;饮茶可以使我们轻松宁静,自在喜悦,涤除心灵尘埃,得以身心安然。有时心情烦躁,会约上好友:“走,吃茶去。”明代文人陆树声在《花寮记》中将饮茶的理想环境列为“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生、行吟、清谈、把卷。”茶未饮,意趣已盎然十分;不过,现代人恐怕也没多少因饮茶而为环境这般寻寻觅觅,似乎这有点渲宾夺主、蚌外寻珠了。自是现今茶馆,也如“美容”,“洗足”等店家一样,哪热闹朝哪钻,生怕冷寂;就饮茶者讲,环境不再重要,关键是心情;但心情的好坏,与所饮的茶是否名贵?干系不大。“冷水泡茶慢慢饮”,这是一句值得咂味的哲理妙语。生活如是说:夏饮绿茶可以消暑;冬饮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饮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真正饮茶人,饮茶自有饮茶的乐趣,品味更在饮茶外;千古下来,中国人饮茶经过全面细致的文化加工得以提升,从而演变成修养身性,品味人生,感悟真理,求得人格完美的一种方便——享誉天下的中国“茶道”浑然形成。但看佛家: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待客,以茶清心,“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很多禅宗公案用茶为玄机问对,以求悟性,可见茶作用之大;稍为宽泛论及茶道,如今日本茶道感恩于中国:史料证明,精美细腻的日本茶道由我国宋代余杭径山寺传去。所以迄今,每年都见络绎不绝的日本僧侣和茶人来径山朝拜祖庭,这是茶成为民间友好邦交纽带的又一范例。

浓酽的茶香,也飘逸着无限深情,听:“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哟!”,“挑担茶叶上北京!”茶——在这里是美好心灵的使者;另从基辛格“回忆录”中看到,当中美“破冰谈判”因 “台湾问题”牵涉到在行将签署的《公报》中如何表述?而一时又找不出双方都可接受的合适词句,故陷入了僵局。从北京飞上海,大家连续几天都在苦苦思索。还是到了杭州,“清香喷喷的龙井茶一下子给了我们新思路,使这个核心棘手问题有了突破”---这茶是够有味的!

人们常说,名山名水出名茶,确不为过:香味可人的“洞庭毛尖”,硬是透出湖光山色的玲珑剔透;“黄山毛峰”闪现出云谷峰的清翠欲滴;“六安瓜片”展示着齐山的千秀韵味;顾名思义---“太湖茉莉花茶”,更无须细说……。

许多名茶还无不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西湖龙井”堪称绿茶之首,殊不知,“龙井者,泉名、寺名、茶名是也”(《杭州府志》)。传说狮峰山的涓涓泉水汇聚于井,人们以为井里有龙,遂称为龙井。后又依此建寺,取名龙井寺。北宋后期,寺中来了一位名叫辩才的法师,既会讲经又会治病,一下子龙井寺香火鼎盛。僧众在狮峰山开辟茶园,龙井茶便由此出名;庐山云雾茶有“振枯还童”之说,据《庐山志》载,东汉时庐山寺院三百余座,信众云集。此间有个惠运和尚,居住此山三十多年,率领信众在山中栽种茶树,形成了最早的云雾茶;曾荣获1915年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的惠明茶也是如此。按史料:唐代一位峨眉高僧行至景宁处,边搭修行茅蓬边辟地种茶,同时请雷氏父子一并采摘炒制,这便有了“神僧种子忘年代,灵根妙蕴天下春”的惠明茶;“乌龙极品”铁观音则得名于“美如观音沉如铁”之典故:一虔诚佛门学子,每日清晨必以清茶一杯供奉在观音菩萨像前。后来他在山中发现一株叶色光亮暗沉的茶树,挖回后精心培制,不但味道清甜,而且气味芳香,遂认定是菩萨所赐,故名之“铁观音”。

平淡而滚烫的白开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了!人生何不如是?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人若有了一颗滚烫而明亮的心,也就有了一份人生的“浓酽”;人生如茶,初饮也许苦涩,回味却酣甜无比,口渴饮茶更有魅力;饮茶各人口味不一,或酽或淡唯己自知;人生五味杂陈,说得出口,或说不出口,如何体会?这颗心最清楚;能喝冷茶,又耐得住索然无味,是成就事业之基;而冷茶也好,淡茶也罢,终究不会久滞杯中;慢慢喝完,自会另沏一杯;欲酽欲淡,此时就随己所便---终于是好茶了!不独无意而得,是在情理之中;倘若一味狂饮,或浓或淡都拼命地灌,末了撑个大肚,那也够受的。这样的人生---决定是要不得的!宋朝杜小山有句诗讲的不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